我們開業轉眼就快一年半了。
近來最擔心的事就是租金。
看著營業額在漸漸上升,雖仍未足夠收支平衡,仍覺得是有希望可以守下去。所以我們現在的生死存亡的關鍵就是租金。開業時我們簽了二年租約,快要到續約的時候了。也不知算是幸運還是不幸,近來經濟情況轉壞,我只天真地希望不會加租而且收入仍可以持續增加。
只希望我們這葉浮萍可以浮久一點。
靈感國度——No Can Do
2008年9月29日
頭條日報
位於中環德己立街地庫、為蘭桂坊增添不少文人氣息的三聯書店分店,於上周五(9月26日)結業了。同日書店舉行了「暫別.三聯蘭桂坊」聚會。別以為只有北京奧運才有「閉幕式」,一間店舖亦有(對上一次帶覑心去參加「閉幕式」,是2006年11月30日影藝戲院的「暫別」)。簡單儀式,除了是書香人情外,未嘗不是一句有意思的Social Statement,或者說是低調的Social Critique——對香港高地價、超貴租的批評。
無奈的結業
邀請函中有這一段:「自從近年陸續有多間名店進駐中環區後,人流暢旺之餘,租金亦隨即大幅上揚。眾所周知書店零售利潤微薄,此大圍因素影響下,只能無奈地選擇結束此分店。」三聯蘭桂坊店其實辦得不俗,書種齊備外,我特別喜歡這裏英文書種較多。據行內人說,蘭桂坊店經營五年,頭三年都在守,守足三年才開始收支平衡,逐見盈利,以為守得雲開見月明,但業主一下子大幅加租,無奈只有抽身而退。其實灣仔軒尼詩道分店已有前科,捱不住瘋狂加租才搬往莊士敦道。
如果連三聯這些頗有規模的公司也敵不過香港貴租,其他小本、獨資經營者就更命運堪虞了(如曙光、青文、文星等相繼結業)。這不是個別店舖的問題,這關乎到城市發展,以及城市人整體的生活問題。我想到陳冠中新作《下一個十年:香港的光榮年代?》中一段話:「搞掂精神是一種勇於猛進、敢於接受挑戰、開山劈石、不怕克難吃苦、要把事情做好的精神。基本上,是一種樂觀的心態。但這卻表示只有在蛋糕愈做愈大、人人明天都會更好的時候,大家才會來勁,願意去Do。如果阻力不可克服、沒有成功機會,再Can Do的香港人也會變得No Can Do。好像現在,連曾蔭權特首也說香港有高地價、高租金、高工資的深層矛盾,這樣的長期營商環境,只有大企業和高價值的行業才受得了,一般人搞不掂,誰還敢亂Do?」
陳冠中有一篇短篇小說叫《金都茶餐廳》,「金都」正是來自「Can Do」的近音;是的,茶餐廳是香港「搞掂精神」的最佳體現,但今時今日,我看見許多本來生龍活虎的,一聲加租喪鐘,都變成「撈金都」(No Can Do)。
城市的單一化
每次我看到市區重建局施工地盤圍板上的美麗願景,總是無法真情相信。「美化環境」、「保育文物」、「舊區活化」等,一個個四字詞明明是美好的,但「保育文物」在香港每每得與文化旅遊、創意經濟掛鹇,而「舊區活化」的「活化」(Revitalisa),則常常是「士紳化」(Gentrify)的同義詞。「士紳化」又名「縉紳化」,指舊區經重建後地價及租金上揚,生活指數提高,原居者被迫遷出,由較富裕階層逐漸取代,社區人口結構、性格文化亦出現相應改變,近年的上環是最明顯的例子。在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之下,士紳化又往往引致城市的單一化,只有跨國企業才捱得住高地價、高租金,某些旗艦店甚至不惜賠本也開在黃金地段。
於是,我們的社會,區域特色消減了,被同質化了,一式的高樓,一式的連鎖店,一式的商場,一式的生活配套——這些難道我們還陌生嗎?「創意難守業更難」不再是跨代的問題,可持續發展就是平安過渡一段租期。在跨國企業牢牢的包圍中,我們朝生夢死,如一葉浮萍。
文、圖:潘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