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4, 2007

第四代香港人?

在早前的暑假期間,本店的樓下有兩間專賣中學書的書店。因此,直至現在,都有不少學生/家長上來問買中學書。

上來的中學生,十之八九都是口齒不清,滿嘴懶音,有些還非常沒有禮貌。有時心情不好, 便會故意刁難他們,要他們抬高頭(因為本店收銀部比較高),把想要的書/想問的事說得清清楚楚,我才會慢條斯理地答「哦...我們沒有賣中學書」;

但最看不過眼的,還要數差遣父母/祖父母找書的那些人。每天總會有2至3個,汗流浹背的中老年人,手執著皺巴巴的書單,氣喘吁吁地來找書。可能是由於本店比較舒適(其實是人少),發現還未找到愛兒想找的書時,就往往會坐下來致電愛兒「喂,還未找到哦...行了一條街了...那我再找找看...好」,然後又再抖擻精神,出發尋找教科書的故事去了。
其實可能是我低估了沒有教科書的後果和嚴重性吧。但反正,即使在中學時代,儘管他們自動請纓,我也絕對不會,也不捨得叫兩老為我去奔波。還要是烈日當空之下,在旺角這個全港最繁忙的地方。

還是我老了,才看不慣這些行徑?正如上一輩看不慣我們一樣,可能這些我不認同的行為和價值,漸漸就會合理起來。

3 comments:

Joe@HKReader said...

看完之後,我在想,你想表達甚麼以及,我可以如何回應。大概,你對現在一些「後生」有多少不滿,但這些不滿建基甚麼呢?坦白說,有時我也會對「後生」不滿,怒火中燒的情況多見於坐巴士時,小朋友向父母或祖父母撒嬌要買甚麼東西,撒嬌不行,就用暴力的,打父母、祖父母。我有衝動想喝停這種事。不過,一轉念就想︰第一,這是別人家的事,自己管不來;第二,在大庭廣眾喝停別人兒女,乃間接罵那些父母不會家教,很可能比起兒女拳打腳踼的暴力更加赤裸更加痛。所以我都是忍下去的。

轉回書店的情況,我想我比你幸運(可能我當夜班多),我遇上學生的情況較少。同學們問的絕大部份不算是「正規的教科書」,而是語文科要求的課外閱讀資料。現在不少課外閱讀資料都是個別學校自行決定的,不同學校使用的課外書相差都很大(例如甲校讀Hamlet,而乙校讀Daddy Long Leg),所以這類書的需求比正規教科書更少。故此--在教科書局的生意策略考慮--這類書不會存貨多。而這類書全部都是出版社專為中學程度而設計的書;故此同學們一定要買到指定的出版社。購書的時候往往都要仔細地強調書名、出版社等詳細資料,以免買錯。其實挺麻煩的︰買書的煩,做賣書的也煩(其實,譬如Hamlet 的Student Guide 也有好幾個版本)。做學生的,在茫茫書海之中找一本書,走二樓書局上上落落,也挺蝕氣的;找不到,一句半句「唉﹗」、「有冇搞錯﹗」會自然流露,粗口也聽過。

問題不單單指向同學們,他們的怨聲,不一定由他們背上全責。正如我在巴士上見到的情況,如果我喝停他們,這同時會指罵長輩的教育方法。我們易地而處地理解一個人時,就會發現他的背景,促使發生在他身上事件。同學們找書的經驗,當中固然有些沒有禮貌的例子,但是當仔細理解時就會發現是很複雜的。為甚麼校方不能安排訂購課外書服務呢?(記得找序言)而要一個個萃萃學子,還未處功課就要大汗淋漓地到處找書。

當然,你的觀察並未停在這裡。你還看見家長們努力地為兒女撲書。父母是無私的,自己的子女沒有課本,往往比子女更加著急。有些家長趁子女早上上課時間,就開始狩獵行動,行遍港九大小書局(是真的,家長有時會氣吁吁、汗滴汗坐下跟我們談天,也整理一下書單)。下午時候,就會較多母親帶著子女尋找課本;但子女的表現通常是散漫的,嚷著辛苦的總是他們。這邊廂見到父母們的辛勞,那邊廂看見同學們的態度,落差真的很大。同學們總總不體諒父母的立場,看在我這個旁人眼裡,的確很是可憐做父母的(不過轉過頭回到自己家,還是一個大爺相)。也許父母的老生常談是對的,有一天到我們做別人父母時,我們自然就會明白當父母的心情︰當父母的心情,就會將子女的要求照單全收,甚至會「自動請纓」為自己的子女解決問題。幸好,做書店的你不用行遍港九大小書局撲書。

Anonymous said...

「代」的問題。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像岩層一般層層堆疊,新的有新的衝擊,舊的有舊的啟發,不同的「代」之間,互相對抗、消解、磨合,造成獨特唯一的社會景觀,或許是偶然現象,不一定是某一方面有問題,也不一定是任何價值觀和目的論可以解釋得了的。

可是我們為甚麼要將下一代的「墮落」歸因於我們長輩/我們教育的不成功呢﹖我們不認為每一代對於自己的言行都有一定的約束力和反思檢視的能力嗎﹖其實每代都有,但卻本著完全殊異的價值觀,價值觀被不同的「代」推磨之下,在每一代人身上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社會的不完整性恰好被呈現出來,鮮活地引證了「萬物俱在流變」的共相。

Daniel said...

坦白說,我對學生/家長找書是沒有多少感受,頂多是歎句「時代不同」。家長、子女、教育的關係,與十年前我那一代畢竟不同了。

誠然,Timmy的觀察是對的,學生似乎都比以往任性了,但真的可以怪學生嗎?如果是某一兩個學生如是,那或許是某一兩個人的責任。但當絕大部份的學生如是,則已是一個時代的趨勢,箇中有比「家長不懂教,子女太不俏」更深刻的原因。

呂大樂對四代人的分析,並不是為了慨歎一蟹不如一蟹。(就算有,也並不重要。)而是要展示各個時代的精神面貌,透視香港社會的情狀。如果第四代真的集體不俏,那必然是香港社會某些結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