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照門」在過去一星期終於有突破性發展。說的不是一眾明星或警方有何新動向,而是在公共討論上出現了一篇讓人捧腹的奇文〈誰需要玉女?—與梁文道先生商榷〉《明報2008年2月27日》!不過裸照事件變得有趣,卻源自蔡子強的〈除了天真和傻之外,還有對錯!〉(下稱〈除了〉。由該文開始,梁文道就與蔡子強對上了,不少網民在旁吶喊助威,後來更加上江丕盛。到3月2日,梁文道算是寫了一篇總結性的文章〈再談公眾人物,兼答蔡子強與江丕盛〉(下稱〈再談〉),消解了與蔡子強之間矛盾,統一了戰線,然後笑走了江丕盛。(筆者只留意到明報,若近日尚有其他相關文章,是沒有接觸了。)
雖然梁文道想總結了事,但筆者看還有不少問題可以仔細討論,而且更覺得裸照事件的趣味盡在其中,就此了斷實在可惜。所以,本文希望透過剖析蔡梁二人的矛盾,展示現下公共空間、傳媒、演藝機制、社會道德之間的糾結,進而帶出更廣闊的討論空間。
矛盾所在
首先,梁在〈再談〉中強調公眾知情權的權限,指出對公眾人物的個人道德要求及對其私隱的揭秘,只能在關乎公共問題和事務上被容許。此論直承自由主義傳統,就是每個人在不干犯他人的前題下,可以享有最大的自由。由此,所有狗仔隊式報導或討論某名星品格的言論都應從公共討論中 撤出。梁與蔡的矛盾也在自此開始。在〈除了〉中,蔡子強正正是在討論阿嬌其人的對錯。其中有關公共事務的, 只限於討論英皇集團在事件初期表示照片為假,可能對警方執法做成影響的問題。但他同時也質疑阿嬌沒有道歉,沒有向市民交待。
在此就有極大的曖昧性。究竟蔡是否要求阿嬌作為一個公眾人物要有某種操守並可以成為大眾的榜樣?觀乎他引用徐詠旋的講法,答案似乎是肯定的。這就是他與梁文道的分歧。雖然梁為其打完場,說蔡擔心的不是道德問題,而是技術問題:不是說拍裸照不好,但拍了就要小心,不要讓它外流。但縱然如此,阿嬌作為大眾榜樣的角色還是存在。蔡從一開始要求阿嬌成為榜樣,就已經有道德要求,而且更要其認對錯。這與梁文道始終有距離。正因如此,江丕盛才會寫文「撐」蔡,引出「顯然需要玉女論」。
玉女與商業邏輯
江丕盛比蔡子強更明確,他就是要求公眾人物,包括明星,負上道德教化的責任。阿嬌錯了,因為作為大眾的榜樣,她失格了。她讓千千萬萬仰賴其玉女形象的學生、老師、家長、校長、社會賢達失望,更使他們向來相信的價值的幻滅:「原來玉女是慾女!」江丕盛可笑,當然因為他除了「顯然」兩字外毫無論據可言。但更可笑的是他竟然期望一個極端資本主義下的消費對象可以成為真正的道德榜樣。
梁文道謂「一個玉女的倒下就代表另一個玉女的興起,她們的供應是源源不絕的」,正正點出了「玉女」作為消費對象的事實。「玉女」只是應市場要求而生的工具,其目的不是道德教化,而是牟利。而作為牟利的工具,其扮演者是否真的「玉潔冰清」根本無關重要,最重要的是形象。形象被破壞(如阿嬌),並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商業問題。或許更正確地說,對產生「玉女」的資本主義機制而言,道德問題並不存在,它從來就只有商業問題。江丕盛的可笑是作為一個大學教授,他竟然對這種商業邏輯有錯誤的幻想。
表裡不一的形象工程
江丕盛雖然可笑,但其天真卻帶出一個梁文道未正面處理的問題,就是表裡不一的形象工程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蔡子強津津樂道的政治化妝(spin)不正是這種表裡不一的結果?正因為政治人物並不是聖人,也沒有辦法處理所有問題,所以有危機時才要依賴公關技巧,或是預期控制或是轉移視線,不一而足。到底政治化妝有沒有限制?當蔡子強批評阿嬌表裡不一,要求對錯時,他如何理解政治人物的表裡不一?蔡子強的耐人尋味在於他一方面大講政治的Spin文化,但當英皇和阿嬌在spin時,他卻反過來要求對錯。
梁文道暗示演藝界的私隱被嚴重侵犯,因為我們誤解了「公眾知情權」,對藝人有諸多道德要求。但有必要指出,演藝界自身也是此「名人現象」的建構者,把個人道德和操守變成賣點。Twins不用說,比如劉德華勤奮和正義的形象,亦成為他作為藝人的資本,因而吸引到一些認同其操守的人成為歌迷。在背後支撐演藝界的廣告客戶,事實上也因為看中不同藝人所代表的形象和價值,才會付出巨額金錢。藝人雖然不是聖人,但他們的工作就包括自我包裝成價值代言人。
形象工程的惡性循環
現實是,今日大眾並不天真得以為世上有聖人,視藝人形象為真實。但「名人效應」的運作就是要極力讓人相信藝人形象都是真實的。當有人願意把藝人的形象當真(如江丕盛),就會有人基於 「藝人的形象不可能是真實 」的想法,而去揭破藝人的表裡不一。當演藝人要繼續維持形象以謀生時,spin就出現。可是揭秘的心態只會越盛,於是引來更多揭秘。這個惡性循環還有一個前提,就是大眾還未成熟得完全不理藝人形象的真實性。他們仍然寄望藝人成為他們的榜樣。
梁文道預示的社會
梁文道再三呼籲我們應將對公眾人物的道德要求,及對其私隱的揭秘,從與公共問事務無關的範圍上撤出,似乎是在迴避道德討論。但其實由他的呼籲,到他取笑江丕盛,及對藝人生活多次表現懶理(couldn’t care less),都在在隱含一種道德取向。試想想,如果我們真的遵從其勸告,將公眾人物的個人道德要求,及對其私隱的揭秘,從與公共問事務無關的範圍上撤出,不單狗仔隊式的八卦會消失,連藝人的社會角色也會完全改變。他預示的其實是一個沒有道德形象的演藝界。到時候,我們就不會期望玉女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它只不過是「麻甩佬」的性幻想對象。而蔡子強、除詠旋、江丕盛也可以鬆一口氣,因為年輕人不會以任何藝人為榜樣。問題是,我們怎樣可以達致這樣的社會?
邁向更廣闊的討論
在討論中,梁文道總把主題集中在「公眾知情權」的問題上。但我認為這種自由主義式的回答並未能解決問題。原因在於公共空間也是討論道德價值的合理場所。當有人真心認為貞潔是女性最大的德行,社會不能沒有玉女形象教化眾生,他們就提出了各自對人生、社會的想像。而這些言論在公共討論上出現是可被容許的,因為它們並沒有侵犯他人私隱,也沒有溢出「公眾知情權」的限制。可以設想,如果有藝人的性取向或態度在公開的場合被知識,他們還是難逃衛道之士的道德審判,人言仍然可畏。如果我們有任何可能企及梁文道所說的社會狀態,那就必定要打開更廣闊的討論。
首先是要探討商業邏輯下藝人道德形象的迷思。我們要仔細討論,名人或偶像效應的運作及其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關係,揭示這種以價值為商品的虛假性。當我們把勤奮、正義、純潔變成販賣的內容時,對我們的價值系統究竟有何影響?另外是涉及性權的問題。貞潔作為一種德行究竟包含了甚麼價值?性行為的合理與否取決於甚麼?究竟個人對身體及性的自主有多少?最後更要走進倫理學,探問一個理想的人生如何在社會中成就的問題。我們真的需要道德榜樣嗎?誰可以教化眾生呢?
這些問題看似空泛,但卻與當前具體的「裸照門」息息相關。某些公共評論表現出的曖昧和矛盾—一方面認為公眾人物的道德與私隱不應被干涉,同時又害怕公眾人物對大眾有不良影響—實在根源於這一系列問題的糾葛。希望以後有機會再仔細探討。
3 comments:
建議先生將此文投刊明報
如果以Derrida的play角度來看,
其實,江先生在文中的玉女,是[玉/女]。
還原[玉女]的本意。
是個無垢的玉女,形上學的玉女等等。
便明白了許多。
文章很清楚。本人認為比起梁文道的文章內容更清楚,亦更有力。只是本人覺得一切的問題是源自對公共空間及私人空間在互聯網上如何界定而產生的,使很多不同辯論出現了。
Post a Comment